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展示

有爱无碍!独居精障老人居家安全环境改造帮扶个案 社工案例计划

来源:火狐体育下载    发布时间:2025-05-12 22:46:12
产品详情

  66岁,精神残疾二级,未婚,独自居住在老旧的土墙瓦房里,主要是依靠低保金、养老金生活,自理能力良好;其父母去世多年,与兄弟姐妹关系较为亲密,一般是弟弟协助其处理基本事务。

  社工入户发现光伯屋内电线、地面凹凸不平、墙皮掉落,甚至没有基础的如厕设施,居家生活多有不便,曾多次引导光伯申请居家安全性改造,但光伯表示没有漏雨且亲人也答应帮忙改造线路,暂时不打算申请。

  社工考虑到光伯的居家安全问题,约见了光伯弟弟木叔(化名),木叔回应每次大雨前都会给光伯修补房子,平时都是自己完成该项工作,已经感到有些吃力,但请工程队也将是一大笔支出,其他兄姐毕竟都有各自的家庭需要打理,有费用方面的顾虑。

  1.居家安全性改造的需求。光伯生活环境差,房子为老旧瓦房,木梁虫蛀严重,遇到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会漏雨;房内墙皮掉落明显,在床的靠墙位置贴了纸皮抵挡墙灰尘,地面不平整易摔倒;且全屋使用老式用电设备,电线,照明力度弱,存在漏电、触电风险,居家安全得不到保障。

  2.卫生间升级改造的需求。光伯家中的卫生间没有门,顶部是老旧木头,空间狭小,缺乏马桶、洗手池等必要的卫生设施,水电设施不完备,光线昏暗且地面青苔多,不仅不足以满足日常使用需求,还有滑倒的风险。

  社会支持网络是个人生命过程的组成部分,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而社会工作服务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其中一个应发挥的作用是以社工掌握的社会资源为案主提供直接的帮助,以满足其当前较为紧迫的需求。

  光伯目前的迫切需求表现为居家安全性改造,但个人除了正常的日常开支,再无多余的资金用于改造居住环境,且因需改造的项目过多,所用费用较高,其他家属的支持有限;社工可在此基础上提供政策支持,帮助其扩大社会支持网络资源。

  鉴于光伯房子存在安全风险隐患和家属对费用的担忧,社工再次入户向光伯及木叔解读了居家安全性改造项目和有关政策,普及居家安全的重要性,两人终于下定决心进行房子改造,提出了救助申请,木叔还为光伯规划好了住宿。社工迅速向镇公共服务办、村委会反馈光伯家庭情况,为光伯成功申请了“民生微心愿”住房保障项目。

  随后,社工连同镇公共服务办、慈善基金会、住建、实施工程单位等部门工作人员到光伯家中进行勘测,结合实际与案主及家属讨论制定了改造方案,改造内容最重要的包含屋顶更换树脂瓦、墙面和地面修补、重新布线、升级改造厕所(建造化粪池,加装马桶、排水系统、用电设备、洗手池等)。

  由于改造项目多,报价比预算多了接近一倍,社工向木叔澄清了预算超出部分的支付方式,并反复向木叔确定改造项目明细和改造意愿,对方案进行了细化。

  光伯家改造如期开展,社工定期回访了解改造进程和收集意见,光伯和木叔反映,“我们想让工人做改造清单里的项目,比如墙壁批灰、地面铺水泥,他们总是推三推四的,不愿意做,都不知道怎么办,麻烦你帮我们讲一下”;社工仔细地了解双方的沟通过程,在实施工程单位处获悉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是因为每个人负责的项目不一样,工人难以处理跨项目的内容,建议遇上问题可以联系总负责人;社工将沟通结果转达给光伯和木叔,鼓励两人先自行协商,若没有办法解决再告知社工协调,两人表示明白,后续在与工人意见不同时主动寻求解决办法,还协商增加了厕所旁边空间的改造——将土墙改造成水泥墙与铺设树脂瓦屋顶,在11月2日顺利完成全屋改造。

  改造完成后,社工与镇公共服务办、慈善基金会、实施工程单位等部门工作人员入户验收改造效果和进行满意度调查,光伯情绪激动,木叔也开心的表示,“现在房子好像新的一样,家里其他人也说要帮忙置办新家具,到时做个进宅仪式就可以入住啦,感谢政府各部门的支持!”

  12月,光伯搬回了自己的房子生活,家属为其购买了新床、沙发、晾衣架和不锈钢灶台等家具厨具,家里焕然一新,更加的温馨;光伯愉悦的向社工分享,“之前你和我说房间要通风去异味,白天我都打开着门咧,没感觉到有味道啦,住着也很舒服!”

  通过这次居家安全性改造,光伯的居住环境得到非常明显改善,生活便利性提高,目标达成。

  社工在个案中主要发挥资源链接者、关系协调者的角色作用,保障了案主的居家安全。

  另一方面,社工在改造过程中,不仅关注硬件设施的改善,还通过倾听、鼓励和支持等专业技巧,挖掘案主及家属处理问题的潜能,促进家属与实施工程单位的双向沟通,确保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还动员了更多共同生活的亲属为改善案主生活质量贡献一份力量,提高了案主的幸福感。

  一是实现“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大部分残疾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因自身限制,对政策知识了解不全面,很少会主动求助,导致没办法及时享受应享的政策待遇;社工能发挥驻村优势,一方面在恒常入户的过程中全方面了解案主的家庭、身体、需求等信息,另一方面保持与家属的沟通,对案主的情况做查漏补缺,结合实际为案主及家属解读适合的救助政策,精准帮扶残疾人家庭。本案例中,案主的物质生活需求极低,对居家环境也不算了解,没意识到存在的安全风险隐患,社工与家属对接完成居家安全性工作的闭环,所以对于这部分群体,社工还应更加关注家属的意见。

  二是因地制宜,实现居家安全专属定制。每个人的需求与居住条件不一致,社工应该要依据前期的调研结果,最大限度地考虑案主的身体健康情况、居家环境、生活小习惯、家庭关系等各种各样的因素,协助案主制定个性化的改造方案,并在动态跟踪回访中了解案主的需求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和优化改造方案。

  三是建立正向的沟通机制,发挥案主及家属的能动性。在改造过程中,案主及家属常会出现想要新增缩减项目或与实施工程单位意见相左、沟通不畅、对改造效果不满意等情况;出于对社工的信任,案主及家属会第一时间向社工反馈,寄望社工去处理问题。社工需要发挥关系协调者的角色作用,认真倾听案主及家属的诉求,协助舒缓情绪,并鼓励其主动寻找解决的办法;同时社工需实时跟进改造进程,将案主的诉求反馈给实施工程单位,提醒其适当向案主及家属说明做法,促使当事人意见达成一致,保障居家安全性改造工作顺利开展。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案主是居家安全性改造的直接受益人,其与实施工程单位的双向沟通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从根源上处理问题;若社工过度干预案主的决策过程,非常容易导致案主过于依赖社工,影响其自决潜能的发展。

  四是整合资源,强化家庭支持。居家安全性改造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大量的资金、专业方面技术和专业设备的支持,仅靠社工的力量难以完成,需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整合慈善基金会、村委会、企业和家庭等多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同时,政府提供的资金支持是有限的,大项目的改造仍要通过“政府扶持部分+家庭自负部分”的模式运行,社工可以积极鼓励案主家人参与改造工作,共同改善案主的生活品质。本案例中,案主原先只有一张床、一套桌椅,受社工为案主申请住房保障的带动,案主其他家属纷纷认领了采购沙发、床、新桌椅的任务,为案主营造了舒适的居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