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这一组相片,几分钟内让现场气氛忽然紧绷起来,尤其是几位华裔买家,目光都盯死在画面上——
这事儿后来被媒体争相报导,说是“丢失的仙界重现”,可真实在行的都知道,这不是一场浪漫的发现,而是一次迟到的对视。
拍照者是英国战地摄影师费利斯·比托,随军来到北京,刚好在大火前一天,架好相机,按下了快门。
水净山幽,夏天凉快。1707年,康熙帝给他的第四子胤禛挑了这块地,建了个园子,还亲笔题了姓名——“圆明园”。
但胤禛登基后,这园子就成了正事。1723年,他成了雍正帝,治国手腕强硬,干事讲功率,圆明园从这一年开端动了真格。
乾隆喜爱江南水景,爱西洋风格,他让人在园中仿制姑苏狮子林、杭州西湖,还建了四十景,姓名一个比一个文气:“蓬岛瑶台”“曲院风荷”……1744年,圆明园主体竣工,占地350公顷,相当于半个紫禁城。
乾隆还不满意,又在东南边建了绮春园(后来改叫万春园),又在东边建了长春园。
那座闻名的喷泉,中心有十二生肖铜像,准时喷水,滚动时十二兽首轮番吐水,非常奇巧。
他曾在诗里写:“数月之功,得此奇迹,诚海内外所无。”意思是,这当地,全全国就他有。
喷泉被拆,铜像被带走,瓷器、玉器、字画、文玩,全都被装进木箱,运往天津港,再从那里运走。
后来这么多东西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巴黎东方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些流入私家之手,从此再无消息。
那场火,不只是一次燃烧,更像是一种标志,一种对“天朝上国”最终庄严的揭露侮辱。
修了不到一年就停了。1873年,又企图拨款康复,仍是失利。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入京,圆明园仅存的残垣断壁也被拆走。
1956年,国务院将圆明园遗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为遗址公园。
相片上,海晏堂喷泉还在喷水,十二生肖铜像摆放规整,远瀛观石柱上的雕花依稀可见。